文人画:笔墨纵横中体会文人的卓尔不群 – 成都书法教育网-亚博电竞网

文人画:笔墨纵横中体会文人的卓尔不群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美)卜寿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人画:笔墨纵横中体会文人的卓尔不群 

  艺 术

  如果说有一种艺术形式,以其高卓之精神气象、精深之人文价值、诗意之生命语言,奠定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基调,这必然是中国的文人画。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流传统,但经历了现代的剧烈社会转型,随着文人画进入日常语言,其本身包含的历史语境却往往失语,成为一种悬搁的意义与口号。文人画是什么?文人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接着走,还是停滞不前?这不是假装高深的哲学追问,而是关系中国绘画发展的根本思路。此种情势下,深入中国历史原境,研究中国文人自身关于绘画的理论,考察中国文人画的进程,厘清谬误,正本清源,显得尤为重要。

  卜寿珊的《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正是这样一本专著,以中国文人的画论为研究对象,在历史纵深中梳理文人画的话语脉络,从而在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中探求文人画的发展历程与理论凝结。

  卜寿珊抓住了文人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从历史上看,中国关于艺术的著作总是与那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密切相连;因此,即使某类文献在表面上只是针对某一艺术形式,也会涉及到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且与社会、政治、道德,甚至精神理念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艺术是被视为中国传统精英阶层的整体文化来欣赏的,而几乎不会看作单一的活动。”的确如此,对中国绘画,特别是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从来就不能脱离对书法以及诗歌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中国文人思想的背景,也就是他们的信仰和哲学。某一艺术理论的生成,应该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从苏轼的“士人画”到董其昌的“文人画”,作者抓住了两个关键人物,同时也抓住了两个关键词,即“身份”和“风格”。

  关于身份,“中国文化产生了一类特殊的艺术家,他们集政治家、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于一身”。也就是说,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在某一社会阶层里进行实践,以“身份”为出发点,作为士人阶层自我价值的再发现,成为诗意的另种表现形式,以及高蹈精神的寄托,继而缓慢进化为一种风格传统,逐渐定向于固有的绘画主题和风格。这种风格后来开始反向塑造社会意识与审美态度,暗示精神上的身份区别,从而影响了所有绘画形式。最终,“身份”与“风格”得以平行与融贯,形成了中国的文人画传统。

  沿着这条时间轴,北宋、南宋、元、明,作者对每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及著作进行了研究。苏轼可说是文人画的真正奠基者,他将绘画提高到与诗歌并置的高度,注重绘画者的精神气质;到了南宋,文人们探索墨竹、墨梅的内涵与表现方式,建立了文人绘画的模式与主题;在元代文人画家及理论家赵孟、汤、吴镇、倪瓒等人的探索下,山水画成为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写意”的提出,文人以抒发“胸中逸气”来超越形象,用笔墨来思索生命的原境,将文人画的精神追索推至新的高度;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代文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文人画,总结前代文人论述,提出了“南北宗”论点,形成中国的艺术史脉络。

  这是一个激扬思想、综合社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中国文人的笔墨纵横中,欣然体会一以贯之的文人之卓然独立,也能感受中国艺术独有的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