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之王”寿山石的文脉传承与复兴 – 成都书法教育网-亚博电竞网

  编者按: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寿山石收藏热。2000年以后,寿山石价格一路上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收藏人群,其飞涨的价格,也被人称为”疯狂的石头”。香港苏富比2016年春季拍卖会,一枚清康熙帝御宝寿山石瑞兽钮方玺以港币4892万元成交;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清乾隆御制寿山石双狮钮“乾隆宸翰”宝玺以人民币1069.5万元成交……高价吸引着眼球,但是,寿山石热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近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大展汇集近200件古今寿山石经典之作,全景式地展现了八闽大地千年寿山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外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寿山石艺术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寿山石”这三个字因雕刻而凸显价值,寿山石雕刻艺术家的名字、历史和精神与寿山石融汇在一起,它形成了福建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他认为,“寿山石的精神就是雕琢的精神,奋斗的精神,追求美的精神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礼赞新中国的献礼之作,本次展览特别呈现寿山石传统雕刻艺术与重大红色历史题材的创作融合,以及改革开放后寿山石创作丰富多彩、多元并存的时代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观看寿山石的新视角,以及了解寿山石文化的途径。

  寿山石千年历史传承

  寿山石产于福州北郊寿山,位列我国“四大名石”之首,以其质地莹润,色彩斑斓著称,被誉为“天遗瑰宝”“石中之王”。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曾以诗歌评价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

  在中国“三大印石”中,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芙蓉石位居其二。2006年,寿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4000多年前,寿山石就被福州先民发现、收集、利用。早期的寿山石雕刻,多为明器、实用器。及至唐代,寿山曾有一所“广应寺”,寺中僧侣开始以拾取的寿山石琢佛珠、佛具等,赠予施主檀越。宋代对寿山石的雕刻利用进一步扩大,民间、官方以之雕刻造器成为常态,但最终因“官取造器,居民苦之”,石农自发填埋矿脉,令寿山石这门艺术一度面临中断。

  但至元、明,由于文人制印之风逐渐兴起,寿山石又因其比玉石、金银更易奏刀而被作为优质的印石所使用。以寿山石为载体的金石篆刻,是寿山石数百年来兴盛之根本。篆刻于元末即已有萌芽,后至明清,又因鉴藏古印之风兴起而更为普及。寿山石上的“金石缘”始于元末,鼎盛于明清。

  明清数百年来,闽人对寿山石的开采始终没有中断,开采出的石种品类繁多,有“山、水、田”三坑之分。时至今日,寿山石这一概念又已非仅指“寿山”所出,而是以寿山为起点,联旗山、接月洋,三系矿脉内采掘、问世的美石。三系之中,新坑旧洞星罗棋布,所出品目纷繁多样,有百种以上。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田黄石、芙蓉石、荔枝石等几类,曾有人以“田黄雍容,芙蓉娇羞,荔枝晶莹,善伯文雅”来形容寿山石变化多端,珍贵奇特。这些美石或色泽饱满浓丽,或质地通灵莹澈,或手感滋润凝腻,无不流光溢彩,动人心魄。因此,在闽地有关寿山石的种种文化现象可谓历史悠久。

  新闽派的寿山石文化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几任皇帝都对寿山石钟爱有加,寿山石因此成为宫廷御用品,以寿山石作为篆刻材料的风气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雍正时寿山石已纳入官府征税范围,寿山石雕刻因材施艺,印章的纽饰更加精致多样,出现了印章、文房用具、人物、动物及金玉镶嵌等类别。

  最喜欢用寿山石制作印章的非乾隆帝莫属,乾隆帝拥有的田黄石印章近千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大名鼎鼎的《田黄三链章》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枚,该印是在一块田黄石上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也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寿山石的系统理论研究,清康熙年间,闽县鼓山里人高兆撰写《观石录》一文,首开寿山石文化研究理论之先河,随后浙江萧山县人毛奇龄,论述寿山石“三坑”分类法,作《后观石录》。这两篇寿山石文论,后来为寿山石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民国时期,由于当代矿物学和印章学知识的融入,发展出了许多全新的认识与阐述,更加开阔的当代学术视野与研究材料,使得这一文化体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一时期,寿山石再次迎来一次新的高峰,并在福州本土发展出了两个以寿山石雕刻为主的艺人门派,一为“东门派”,一为“西门派”,前者主攻人物圆雕,后者主攻印章纽饰,两派百年间双峰并立、各擅胜场。直到抗战期间,由于战乱侵扰使得寿山石相关的行业凋敝,境遇凄凉,不少艺人都被迫另谋生计。

  新时代的寿山石礼赞

  1949年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寿山石雕工艺才再度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1955年,16名“东门派”艺人一同创办了“后屿寿山石雕刻小组”,很快,“西门派”也成立了“鼓楼区图章供销组”。1958年,两派艺人们又由政府共同扶持,合并成为“福州工艺石雕厂”。寿山石雕刻者们的地位从此得到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

  以陈子奋、潘主兰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工作者也先后加入到工艺美术界队伍中,他们对于这项文化体系的研究与传承的执着,令寿山石雕的发展历史得到了真正系统地整理,从而逐渐完善了寿山石文化的学科体系,最终让这一闽地独有的传统文化体系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努力也加速了这门寿山石文化的学科体系的构建。至此,寿山石创作已摆脱以前工匠式的创作,定位已不再是工艺品,上升为纯粹的艺术品创作。寿山石雕刻者们就开始脱离了过去以传统旧思想、旧手法进行创作的习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寿山石雕的创作中去,融合西方美术理论对寿山石雕刻的传统技法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并先后创作了“长征组雕”“闽西组雕”等一大批红色革命题材作品。

林飞 井冈山会师(局部) 寿山山秀园石“寿山石韵”大展展出作品

  据相关统计显示,目前寿山石雕技艺实力雄厚,拥有国家级大师19人,省级大师、省名人以及中、高级工艺美术师、名艺人等300余人。这些艺术家将艺术创作和时代特征淋漓尽致地结合起来,曾经具有实用功能的寿山石,艺术价值再次得以提升。以他们为首的一大批寿山石雕刻从艺者们,以新时代所开采出的美石为素材,创作出了题材多样、雅俗共赏的寿山石雕。这些石雕作品,渗透了多样的艺术门类,形成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新风格,丰富了寿山石雕的传统内涵。

  20世纪90年代,在参评中国国石的活动中,寿山石位列榜首,备受瞩目,成为人们钟爱的收藏品之一,寿山石文化与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八闽大地掀起了寿山石文化热,一时名家辈出,行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