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 成都书法教育网-亚博电竞网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231cm×66cm×8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右苏轼《石钟山记》。宋神宗元丰七年夏,苏轼以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顺道长子苏迈赴饶州任途,经湖口而有石钟山之游,是有《石钟山记》。记中于石钟山称名之由来,作岀实践考辨,以补《水经》之简而匡李渤之陋。刘后村言,坡公此记,议论,天下之名言也,笔力,天下之至文也。升庵《三苏文范》以为,通篇讨论山水之幽胜,而中较李渤、寺僧、郦元之简陋,又辨出周景王、魏庄子钟音。以人疑起己之疑,至见中流大石始释己之疑,故此记盖为绝调。桐城方苞更以潇洒自得,子瞻诸记中特出者目之。钟惺言,真是穷理之言。所谓身到处不肯放过也。又言:可见穷山水之情者,不是好事,真是虚心细心。袁宏道感言:予涉历方内名山,与同志探幽选胜,退必记之。阅坡公集中记述,恍通千古一知己。刘大櫆大叹为,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坡公第一首记文。甲午仲夏月,岱崐并记。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邓代昆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书法上的独树一帜,开辟一家之风,还体现在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入见解。邓老师从小便对古籍经典了熟于心,传统文化并没有对他现代书法的创新形成壁垒。邓老师说,“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却也缜密严谨。我的创作虽天马行空,却从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根基、是本源,是我创作的不竭源泉;我的草书不仅严承师法,却也背叛师门。在我扎实学完颜真卿、王羲之的碑帖,怀素、张旭的狂草后,我就开始‘背叛’,去创立自己的风格。”邓老师认为,“传承传统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练基本功,当你对不同风格的章法结构、笔点线面的技法烂熟于心时,你才能随心而走。没有根基的创新便是风中楼阁,飘摇不定。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做到‘变’,必须做好‘承’。”
摘自——李林《一位“草行者”的半世修行》

邓代昆书苏轼《石钟山记》行草书八尺八屏欣赏

邓代昆,四川省成都市人。历仼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仼、学术委员会主仼,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囯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